1.卡環的基本概念
卡環又叫直接固位體,其安放于基牙上,當可摘局部義齒受到牙合向脫位力作用時,直接固位體會對基牙施加一定的力來抵抗脫位力,這種力被稱之為固位力。
2.卡環具有固位力應滿足兩個條件
①基牙的頰面或舌面存在倒凹區;
②卡環有彈性的卡臂尖位于倒凹區。
3.卡環設計應把握以下基本原則
(1)環抱原則:卡環必須包繞基牙最大周徑的180°以上(圖1A:圓環形卡環、圖1B:桿形卡環);
圖1
(2)牙合支托的設置:防止卡環臂向齦方移位;
(3)每一條固位卡環臂都應有一條對抗臂與之相對;
(4)卡環固位臂應左右對稱設置;
(5)固位力應在能夠抵抗適度脫位力的前提下盡量小;
(6)卡環的固位臂尖最好位于基牙牙冠的齦1/3(圖2A:圓圈處),對抗臂應位于牙冠的齦1/3與中1/3交界處(圖2B)。
圖2A
圖2B
4.卡環臂設計的基本類型
(1)圓環形卡環臂:從牙合方進入固位倒凹。
(2)桿形卡環臂:從齦方進入固位倒凹(圖3)。
圖3:A.頰側固位臂(稍向牙合方延伸以提供穩定作用,見插圖,HOC為外形高點,UC為倒凹);B.遠中鄰面板;C.小連接體;D.近中牙合支托
桿形卡環臂的適應證:
a.基牙的頸1/3處倒凹較淺
b.遠中游離缺失
c.采用鑄造卡環又考慮美觀時
說明:一個卡環組可以是鑄造圓環形卡環臂、桿形卡環臂和(或)鍛絲固位卡環臂的數種組合之一,取決于固位體結構的特殊需求等因素。
5.一個卡環組應包括4個組成部件
(1)一個或多個小連接體;
(2)一個主要支托;
(3)一條進入基牙倒凹的固位臂;
(4)位于基牙對側的一條對抗臂。
6.卡環組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和位置
7.影響卡環固位力大小的因素
1.卡環的分類:
(1)根據制作方法可分為:鑄造卡環和鍛絲彎制卡環;
(2)根據卡環臂數目可分為:單臂卡環、雙臂卡環和三臂卡環;
(3)根據卡環形態結構可分為:圓環形卡環和桿形卡環。
2.各類圓環形卡環的介紹:
(1)三臂卡環:又稱Aker卡環
適用條件:牙支持式可摘局部義齒
設計要點:1牙合支托+1固位臂+1對抗臂
(2)圈形卡環:
適用條件:多用于最后孤立的磨牙上
設計要點:
a.幾乎環繞基牙一周
b.卡臂尖位于下頜舌側近中倒凹或上頜頰側近中倒凹(圖1A)
c.可在對側邊緣嵴設置輔助牙合支托(圖1B)
(3)聯合卡環或間隙卡環:
聯合卡環適用條件:
a.預防食物嵌塞
b.用于KennedyⅡ類或Ⅲ類缺失,一側缺失數目較多需在對側增加基牙的情況;或用于前牙缺失選兩側后牙為基牙時
設計要點:
a.雙牙合支托+2固位臂+2對抗臂(圖2)
b.支托凹預備應有一定厚度,不應超過兩牙接觸區
當只在一個基牙上伸出卡環臂時,又稱間隙卡環(圖3)。
(4)回力卡環:具有應力中斷作用(圖4)
適用條件:后牙游離端缺失,基牙為前磨牙或尖牙,牙冠較短小
設計要點:卡臂尖位于基牙近中頰側的倒凹區(反回力卡環卡臂尖位于近中舌側倒凹區)
圖4
(5)連續卡環:(圖5)
適用條件:多用于牙周夾板(≥2顆基牙)
設計要點:
a.卡環臂較長,無游離臂端
b.中間彈性較大處可進入倒凹區,其余部分與導線平齊
圖5
(6)倒鉤卡環:又稱發卡形卡環、下返卡環(圖6)
適用條件:用于倒凹區在支托同側下方的基牙
設計要點:卡臂尖位于支托同側倒凹區
圖6
(7)延伸卡環:又稱長臂卡環(圖7)
適用條件:近缺隙基牙外形或牙周狀況不良
設計要點:卡臂尖位于近缺隙基牙鄰牙的頰側倒凹區
圖7
(8)尖牙卡環:
適用條件:用于尖牙
設計要點:卡環走行:近中切支托→近中切緣嵴→舌隆突→遠中邊緣嵴→遠中切角→唇側倒凹區(圖8)
圖8
3.常用桿形卡環的介紹:
(1)RPI卡環組:(圖9)
適用條件:游離端缺失的可摘局部義齒設計
設計要點:
a.近中牙合支托:小連接體位于近中舌側外展隙內,但不與鄰牙接觸
b.遠中鄰面板:與基牙遠中鄰面預備的導平面貼合,牙合方不越過基牙
鄰面的外形高點
c.頰側I桿:位于基牙唇頰面齦1/3,進入倒凹區0.25mm,末端變窄,與基牙接觸的尖端不寬于2mm
素材來源于網絡,僅用于知識分享使用,侵刪